HOME> 创意工坊> 处方药和OTC有什么区别?哪个更安全呢?

处方药和OTC有什么区别?哪个更安全呢?

原创 罗思文 罗医生健康说

大家每次去药店时有没有注意到药店的柜台上都会有RX和OTC的标志,而且还有一个显眼的用药温馨提示。

那这RX和OTC分别代表了什么呢?

RX是处方药,OTC是非处方药。

非处方药有 “OTC” 标识,且根据安全性分为甲类和乙类。甲类标识为红色,乙类标识为绿色,乙类安全性相对更高。处方药则没有 OTC 标识,通常会注明 “凭医师处方销售、购买和使用” 。

非处方药可在药店直接购买,甚至乙类非处方药在经过批准的普通商业企业也能零售,如一些超市、便利店等。而处方药必须凭借医生开具的处方,才能在药店或医院药房购买。例如阿莫西林胶囊、头孢克肟片等抗生素类处方药,患者需先看医生,医生诊断病情后开具处方,患者才能凭处方取药;感冒清热颗粒、健胃消食片等非处方药,患者可自行在药店货架挑选购买。(微信内搜:罗医生健康说)

安全性:

非处方药经过长期临床应用,疗效确切,不良反应相对较小,被认为安全性较高,适合非医疗专业人员自我药疗。但如果使用不当,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。处方药通常用于治疗较严重疾病,药效较强,可能存在较大的不良反应,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,如病情、身体状况、过敏史等综合考量后指导使用。

用药指导:

非处方药的药品说明书通俗易懂,患者可按照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、用法用量自行使用。但使用前仍需仔细阅读,了解注意事项等信息。处方药的使用方法、剂量、疗程等都需要医生指导,医生会详细告知患者如何用药以及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。例如治疗高血压的处方药,医生会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调整剂量。

成分和疗效:

非处方药成分相对简单,主要用于治疗常见轻微疾病,如感冒、咳嗽、消化不良、头痛、发热等。像布洛芬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,也可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。处方药成分可能较为复杂,疗效更强,用于治疗严重疾病,如心血管疾病(如治疗冠心病的药物)、癌症(各类抗癌药物)、糖尿病(胰岛素等降糖药)等。

监管程度:

非处方药的监管相对宽松,但也必须符合相关药品质量标准。其审批流程相对简单,市场准入门槛相对低一些。处方药的监管则更为严格,从研发、生产、销售到使用,整个环节都有严格规定。研发阶段需进行大量临床试验,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严格,销售渠道受限,使用时需医生监控,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。

至于哪个更安全,不能简单一概而论。

非处方药相对安全性较高,但使用不当也会引发问题,如长期大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(常见非处方药成分)可能导致肝损伤。处方药虽然有潜在风险,但在医生正确指导下合理使用,能有效治疗严重疾病,保障患者健康。所以无论是使用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,都要谨慎对待,有疑问及时咨询专业医药人员。

原标题:《处方药和OTC有什么区别?哪个更安全呢?》

阅读原文